返回

华夏一家

报错
关灯
护眼
第四五九章 陈龙之摆四酒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  第二天,赵晓兵去军事部参加会议。  莹莹报告了军情司收集到的关于畏兀尔的情报,蒙军在北面哈密里,伊犁里驻有重兵,南边的叶城,喀什也有。  李兴志分析敌情后认为这些蒙军虽然人数众多,但相对华夏人民军来讲,其装备严重落后,军心涣散,都不堪一击。  关键还是粮草运输困难。  华夏经过一年的准备,西蕃路已经向里面运送储备了物资,有信心打进去。  赵晓兵定下基调,就是要恢复汉唐时期的军事重镇,实现华夏对西域的有效管理。  这次的西征,先干到阿里马,这是察合台汗国的行政中心,这个地名就不改了,留下做个纪念。  其他的都改过来。  叶伯成说要是有天竺相助,威胁察合台汗国侧翼的话效果更好。  这两年华夏国在山南大肆拓荒,全面实现了对藏布江流域的管理,控制了山南直至海洋的陆地,天竺反而变得乖巧了。  赵晓兵说天竺人最爱出尔反尔,好吹牛逼占小便宜,别指望他们。  要用上这招,只有在战役发起后去联络他们出兵,否则暴露了我们的作战意图不说,万一他们不答应呢?  或者是借我们出兵与蒙古联合在后方捣乱,都是个麻烦。  战争打响后,他们看到蒙古人不堪一击,或许有想法摆脱蒙军的压制,就会自己出兵了,到时候我们只是告知他们而已。  赵晓兵告诉他们,为了迷惑敌人,他这次走到金城就打住,转去东面巡察,李兴志和叶伯成一人去西蕃,一人去青唐城协调行动。  叫大家也不用急了,能吃下多少是多少,现在国家内无灾害,外无强敌,可以和他们慢慢耗下去。  众人听着都很轻松的笑了起来。  王志远来到成都了,钦天监已经改造成了天象司,分为星象,气象,地震预报三个局了。  赵晓兵让安宁去安排,给他个副局长职位,技术性型的高级人才了,担当得起这个责任。  正好罗城研制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也制造出来了,就交给他使用,让他带出个专家团队来。  他说把每年的远洋舰队出海时间也告诉他,愿意去就出去走走,没有感性认识,给他说啥道理都是将信将疑的。  海军送回军报,陆战队和邓锡胜的人马将太阳国的那些武士兵打得落花流水,但是人家就是不服。  有武士道精神的加持,倭人不怕死,组成敢死队赤膊上阵和你干,前赴后继和你死缠烂打。  虽然战场的战损比很好看,但是他还是希望战争早一点结束。  毕竟战争打得是银子,比谁银子多。跨海战争的消耗还是不小啊。  王飞已经从高丽璐那边开辟第二战场了,郑诚明带兵跨过海峡两面夹击,情况要好的多。  易山叫他们必须打服了倭人,拿到战争赔偿。  两日后,赵晓兵出发去汉中,英英休假陪他去。众女说她是抓住机会要把哥儿玩够,羞的英英老脸都挂不住通红。  军事部送了两匹牧马山养着的汗血宝马过来,他俩正好骑骑,赵晓兵坐在马上把小儿子建旭抱在胸前,卫队长就下令出发了。  铁路建设在老路的左右穿行,一段一段的都是建设工地,沿线帐篷式的工棚连绵不绝。  这就是集中力量办事的好处,人员集中,资金集中,物资也集中,只要不是狂想,都能做得好的。  等儿子在马背上睡着后,两人也去了马车,英英倒在他怀里休息。  他问后悔不,做他的女人这么累的。  英英隔着衣服轻咬他一口,说舒爽呢。  呵呵,她也会说这些词语了,准时玉娇教出来的。  赵晓兵总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这些女人,远的像卓玛,一年才见一次面,近的也不是天天睡在一张床上。  英英起来在他脸上涂口水,问他在想啥呀,傻里吧唧的。赵晓兵呵呵,笑笑,没说话,两人专注于修炼舌头功。  十日后到了江油,改乘官船继续北上,只要不晕船,感觉要比坐车好的多了。  一树在城里买了很多好吃的,建旭很快就吃饱了。  他问一树在城里转了那么久,感觉这座城市怎么样?  一树说他觉得很好的,李白故里诗意浓。  他说城里面的空白墙上都做了涂鸦似的壁画,题写了太白诗仙的著名诗句,文气十足呢。  呵呵,这也算是一种城市文化吧,只要肯做,总是有些效果的。有文化总比那些没文化,蛮不讲理的好。  但是,另外一句话又出来了:天不怕地不怕,就怕流氓有文化。文化人要是思想走偏成了流氓,那可不得了啊。  因为你根本就不容易立马判断出此人究竟是啥了。  又是十日,赵晓兵来到了利州,陈龙之摆酒接风。  几年没来利州,变化大了去。  只是街道就增加了好几条,楼房变多了,码头上下已经没有了空地。老陈说他是真切感受到了华夏制度的好了。  大家有事共同商议,不相互攻击折腾,静下心来做事真能成事。朝廷财政留下两成税给他们地方,给了他们的自主权。  想干的,急需办的能立刻就做,比过去等着圣旨再做事效率高多了。  去年,他这里正好就有个煤窑垮了,急需抢险,他手里有钱立刻就动手了,要是过去,没钱简直寸步难行,等着找到钱再干,人都死翘翘咯。  陈龙之说的是个道理,这也是当初赵晓兵要搞分税制的一个重要原因。  赵晓兵乐呵呵的开玩笑说不会是只捡好的说给他听吧?说点不好的来听听。  老陈笑了,说不好的也有,还不好说呢。坊间传闻老皇帝回来还想还政,朝廷也不对此事做澄清,有扰乱人心之嫌了。  赵晓兵点点头,说成都有些说明,还没有想好如何做,不如陈公撰文在利州小报上表一表,让《华夏报》再批一批。  老陈说兹事体大,不敢妄言啊,  他说无妨,华夏的共和制已深得人心,既然陈公都已发现其中的弊病,所言定是八九不离十了。  叫他不妨大胆直言。?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