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国师教我去奋斗

报错
关灯
护眼
第56章 寻找国师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  被性命之忧逼迫的快马加鞭不停发展的沧月,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后,就开始寻找陆云。

  可是,他就像是从来木有出现在这个世上一样,无论她往哪个方向查,结果都是“查无此人”。

  完全没有他存在的痕迹。

  沧月很困惑。

  她实在不明白,陆云费尽心机让自己带上金手指重生,意欲何为?

  难道,这一世,她的结局就是和他错过?

  沧月说什么也不甘心。

  她最终决定冒险回答京城,去查探当代国师的消息,希望陆云会在国师那里修行。

  修道历史,上千年前自然衍生,修道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渴望,它是一种通过修正自己行为的方式,来达到提升精神或神识力量的目的。古代道家通过修道方式,期望实现超脱生死,斩断痛苦不以物累,最终实现不老不死,长生不死与天地同在,返璞归真的境界。

  ‘修道’ 【中庸章句】第一章:‘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’ 【易经系辞传】(上)子曰:‘一阴一阳之谓道。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……。’ 【太上清静经】老君曰:‘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。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。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夫道者,有清有浊;有动有静。天清地浊;天动地静。男清女浊;男动女静。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。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’…。 (综论)阳:天、日、男、清、动、长、大、凸、明、外、善…。阴:地、月、女、浊、静、短、小、凹、暗、内、恶…。 ‘子曰: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’则善恶亦是道,善恶源于人心当中。又‘中庸云:修道之谓教’。是故‘修道’为‘修心’矣。

  著作记载

  修道,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。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,以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为入世之法。其门徒曾子所著的《大学》,子思所著的《中庸》,阐述儒家的养生修身心法。曾子谓:“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始终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。子思称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曾子的“止于至善”和子思的“致中和”都是要求调适性情,使之处于中和、至善之地,有益于心身的健康。又如孟子所说的:“人有鸡犬放,而知求之,有放其心而不知求”。儒家养生之道要懂得“收放心”,“养吾浩然之气”。修道是古人希望长生久视,通过对生命理解和平常对自己身体的观察,总结出的修炼方法。道家修道之人要看的典籍一般有《道德经》、《列子》、《文子》、《黄帝四经》、《亢仓子》、《庄子》等。

  道家以老子为首,其《道德经》已成为道教之祖书。列御寇的《冲虚经》、庄子的《南华经》、文子《通玄经》,庚桑子《洞灵经》、《河上公老子章句》、《老子指归》、《周易参同契》,以及后来的“丹经、道书”,无不阐述发扬养生修道观。老子之道其大则无所不包,其细则无所不入。生天地,育万物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”。道生“无极”,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老子提倡“虚无”或“无为”,虚中有实,无中生有,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,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,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。“无为”实是无不为,指存无为之心,而行有为之法 (或存有为之心,而行无为之法),即存无守有:“恍恍惚惚其中有物,杳杳冥冥其中有精”。

  作为镇压一国气运的国师,居住地基本就是敕造白云观。

  而这个地方,是不允许普通人进入的,换句话说,能进去的人,基本都是皇亲国戚。

  皇亲国戚是一个对于皇族亲缘关系的统称

  只要能喝皇帝(或皇族)扯上关系的都能算是“皇亲国戚”

  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:皇帝的亲戚,王国的亲戚

  因为他们和皇帝的亲缘关系,所以在历史上比较容易获得重用

  有些有官职的,拿的就是官职的收入(相当于干一个职务的工作,拿一个职务的工资)

  有些没有官职的可能会有爵位的封赏(相当于得到多少股份,啥都不干就能分红)

  有些可能既有官职又有爵位(即是有工资的职员,又是拿分红的股东)

  但是:既有官职又有爵位,未必都是皇亲国戚,也可能是功臣元老。

  喜欢去白云观的皇亲国戚中,松江候是最低调的一个。

  他的侄女,就是沧月的母亲,也是当代皇帝最喜欢的女子。

  沧月成为有继承权的皇女后,松江候基本就常住白云观了,名义上是“祈福”,实则为避祸。

  风吹动禅房桌案上的白纸,发出沙沙声,松江候对着这本书发呆,已经有一段时间了。

  “我想用造纸术,来交换一个人的消息。”

  他的侄孙女沧月,是这么对他说的。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