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夫妻双双回六零

报错
关灯
护眼
041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  下班,许国伟夫妻俩家也没有回,直奔秋老爷子家里。

  中午说好的,晚上回家吃饭。但是先看房,秋老爷子会在家里等着他们。

  夫妻俩也没有回许婉如家里,骑着车,直接来到秋家。

  秋老爷子在门口徘徊,时不时的朝胡同的另一端瞅瞅。

  “秋叔。”

  “国伟,燕子,就是这家,进去看看。”

  “秋叔,给您添麻烦了。”

  许国伟拿出来烟,给老爷子递上一根。

  “不麻烦。”

  老爷子摆摆手,许国伟买那宅子,反而是帮了他大忙。不管咋样,希望能帮建平度过眼前的一关。

  领着夫妻俩进到王家,王建平的娘带着孙子在一边看着,没有说话。秋老爷子在一边给讲解。

  夫妻俩看着王家的宅子,很满意。房子确实保管的很好,赶干净整齐,一看就知道宅子的主人是个讲究人。

  离开的时候,许国伟和秋老爷子说了一声,“秋叔,房子别的没有问题?”

  “没有,是老王他爹在解放前买的,一切都是合法的。”

  “嗯,我们先回去了。”

  “去。”

  价格合适,位置好,许国伟在心里已经决定了要买。价格也在能接受的范围内。

  回到小妹家里,饭菜已经做好,一家人都在等他们吃饭。放学后阳阳和薇薇,也回到这里,他们在烟厂子弟学校,夫妻俩中午告诉了他们,放学以后回到小姑家里住。

  “爸爸,妈妈,吃饭啦。”两个孩子也是刚到家,对于回姑姑家里睡,都很高兴。

  在姑姑家里有好吃的,还有能和弟弟妹妹们玩。

  “噢。”

  停好自行车,阳阳已经主动的给爸爸妈妈端来温热水,给他们洗手,“妈妈,爸爸,洗洗手。”

  阳阳已经十一岁的大孩子,在家里都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照顾弟弟妹妹,给爸爸妈妈减轻家务活。

  吃完晚饭,孩子们写作业和玩闹,大人们在一边说话,许婉如在厨房洗碗擦灶台,王燕在一边帮忙。

  姑嫂二人,也在说王家的宅子,“婉婉,你大哥打算买了。”

  站在灶台边,加快洗碗的动作的许婉如说,“买呀,也别在厂里说。”

  “明白,不会和厂里的人说。”王燕明白,即使很多人不愿意自己掏钱买房子,但是也依然羡慕别人家的房子。她不想在厂里高调,显摆。

  姑嫂二人说很开心,许婉如也为大哥大嫂开心。他们在燕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,代表大哥大嫂他们在燕京真的扎下根来了。

  房子手续办的很快,第二天许国伟请假办好过户手续。王家人也会在三天之内搬走,家具他们都用的上,基本是全部要搬走。

  三天后,王建平把一个干净空荡的房子交给许婉如,“小许,房子已经收拾好了,全部打扫干净,我娘还擦了几遍。”

  “王大哥,谢谢你和大娘,还打扫卫生。”许婉如接过钥匙,在手里把玩。

  “谢啥,应该的。”

  送走王建平,许婉如进去看了看,里面确实空空如也,东西都搬光了。再出来时,许婉如换上一把新锁。

  置办东西就不需要她,她也没有打算帮忙置办。

  十二月中旬,燕京飘起第一场大雪,一个晚上的积累,地面的雪已经深到脚踝上面。

  一脚踏下去,都能灌进棉鞋里面。走在雪地上,还能听见“嘎吱嘎吱嘎吱”声音。

  罗达穿着皮靴,手里拿着伞,对着客厅的婆媳俩还有三个孩子打招呼,“我去接大宝啦。”

  “去去,早点回来。”

  学校的次序依然井然有序,没有历史上传闻的那样,不知道是她和老公的穿越扇掉了什么还是架空年代本来就不一样。

  到底为什么,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。想不通就放弃的许婉如,只是心里稍稍思考了一下,之后很快就放下了。

  很多事情确实不一样,老师们还有高级知识分子,依然过得很好。没有下放,没有批.斗,最近几次报纸上传达出来的意思,反而是越来越重视教育。

  整个社会环境,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严苛。

  只是有些身份不是很明的人,依然在审.查的范围内,还有一些人本来的历史就是黑历史。依然是被再教育的对象。

  罗达穿过两条胡同,到了大宝的学校,此时外面也站了几位老人,也是来接孩子的。

  到底不必后世,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还是不多,没有等待多久,放学的铃声响起,伴随着,“放学喽!放学喽!”从校园内冲出来一群熊孩子,斯文宝宝大宝慢悠悠的走在后面,背着妈妈做的双肩书包悠哉悠哉的,晃出来。

  习惯了孙子的慢,罗达站在大门边老位置上,和几位接孙子的老哥哥们话别。

  稳重的大宝走出来,伸手给爷爷,大手握住小手,放在棉衣兜里。

  “走。”

  “好。”

  习惯性的话语,罗达牵着孙子的小手,踩着厚厚的积雪,发出“嘎吱嘎吱”的声音。平时十分钟的路程,今天走了二十分钟。

  柳城,凤山生产队

  老罗家买猪,食品收购站特意派来了工作人员和车子,来罗家收猪,每家每户需要上交的派购任务(一头生猪),罗家几兄妹在一个月前就交了,也是大肥猪。

  今天来收的是罗家人要卖的猪。

  遇到阴天,刮大风,冬天的活也少,生产队放假。好多人挤在罗家附近看热闹,虽然年年看,可是大家还是好奇,每年都很好奇。

  今年罗家的五兄妹,每家能卖七头猪或者六头。

  罗家的男人全部请假回来的,时间是收购站的人定的好的。他们不愿意星期天加班来收猪,没办法罗家人只能迁就他们。

  收购站的人不来收猪,像是以前那样自己赶着猪去卖,累死个人。

  罗明河也让小徒弟撑一天,自己回来卖猪。

  从后面的猪栏赶出来几头大肥猪到前面的院子。

  五家都是一样一样的,从罗明河家开始,一头头的称重,然后赶上来拉猪的大卡车。

  猪多,大卡车要跑两三次,罗明河和罗明清兄弟两家的大肥猪拉走以后,回去了以为随行的工作人员,收购站的佘主任,点燃罗明河给他的烟。

  坐在堂屋的火坑边烤火闲聊,“老罗,罗叔他们去燕京两年了?”

  “嗯,我爹娘明面是跟着我过,可是现在在燕京,说是要给小四带孩子,不回来了。还说明年和婉婉带着孩子们回来过年。”

  佘主任现在可是特别看重罗家,除了罗家至亲的人,谁也不知道罗小四在燕京的工作。即使这样,也够让柳城认识罗家的人,都高看罗家人一眼的。

  燕京是一国之都,谁不羡慕,谁不想去燕京工作。

  “你家小四是出息了,你爹娘跟着小四,也好。在燕京住着有什么不好的,我看很好。”

  “是,不过我爹娘他们等孩子们大些,应该还会回来的。”

  “怎么听说你们家几兄妹明年不养猪不养鸡了?”佘主任超担心的,不养猪,自己到了年底收猪就不好收喽。一下子要少收几十头猪,损失惨重。

  “对,明年我们都搬进城里去住,不适合养猪养鸡。家里除了种点菜,偶尔回来浇浇水施施肥,别的也弄不了。”

  自己制定堂客和弟妹们要是待在家里,再也养不了那么大的肥猪,更加引人怀疑。都搬进城,就不会有人再说什么。条件不允许,谁也说不出来什么。

  “那也是,城里很少有地方能养猪养鸡。”佘主任在柳城住了十几年,大街小巷都熟悉的很。适合养猪的地方,柳城城内少的可怜。

  今年一家留了一头猪没有卖,打算过年每家杀一头,不再两家共一头猪。

  月底,选了一个星期天,罗家五兄妹家里,全部杀猪,还是老熟人帮忙杀猪,从天不亮就开始忙活起。一直杀到天黑,屠户一家才歇家伙,忙完。

  早上上班去的时候,罗家兄弟几个一人拎着两斤肉,一斤一条,去到范老爷子家里。

  趁着他还没有上班,天蒙蒙亮,范老爷子家里的大门,被敲响,“咚咚”。

  刚刷好牙洗好脸的范老爷子,对着外面大喊,“谁啊?”

  “范大爷,我,明河。”罗明河,罗明清,罗明勇,罗明昌,严国庆,全部都是提着两条肉,一条一斤,站在外面。肉都是用东西包好的。外面也看不出来提的什么。

  “哦,等哈。马上开门。”

  范老爷子披上棉衣,走了出来。

  “嗨,你们哥几个咋都来了?”范老爷子说完,想起了什么,瞬间眼睛都亮了起来。“杀了是?”

  “嗯。”

  外面不适合谈论,罗明河就嗯了一声。

  “快进屋。”

  老规矩,哥几个拿出来自己带来的肉,这是给老人自己做来吃的,每年老爷子还会找兄弟几个买不少人,范义家也是,也要买不少。

  老爷子除了自己好肉吃,还有要给儿女们买一些猪肉请罗家的女人们做成腊肉,然后寄给孩子们。

  “明河,你们哥几个还是老规矩,一家给我卖十五斤怎么样?”

  “行,再多一点也行,今年我们每家都杀了一头猪,肉不少。”

  “那好,一家二十五斤。还有继续麻烦你们家里帮老头子我做成腊肉。”

  “行啊。”

  老爷子想到那些肉,心里美的冒泡。好多肉,孩子们也喜欢他寄去的腊肉,来信直说好吃。

  罗小四离开柳城的时候,仔细交待过家里的几个哥哥姐姐,以后要和范老爷子还有范义家继续往来,他自己也会每年给老爷子写上五六封信问好。老爷子不认识几个字,范义家认识,他会帮着老爷子看信。

  罗明亮永远记得是范老爷子给了他机会,让他有第一份工作的。后面才有了之后的机缘。

  罗明河哥几个,家底比一般上班的人家都要厚实,家里开支少,除了他们的自己那份的粮食要花钱买,家里的还有孩子们都不用花钱买。吃的蔬菜和肉,鸡蛋都不用花钱,就是鱼也不用花钱,凤山生产队有两条河环绕着,也不缺鱼,想吃了,去河里打就是。每家的男人都会打鱼,也不允许打鱼卖,自家吃的鱼还是能打回来的。

  到了年底,生产队也会打鱼,给生产队的队员们一家分上一两条鱼。

  可以说柳城人跟全国很多地方比起来,过的蛮好。

  中*海

  某处单独的小院内,厨房里面,罗明亮干的热火朝天,晚上一群老帅要来首长家里吃饭,他正在忙碌着,还有人给他打下手,帮忙。

  他没有多做那些不中用的花活,一桌十几个菜,南北菜式都有,有湘省的特色菜,也有北方的菜色,还有江浙人喜欢吃的酸甜菜色。

  早上上班的时候还从家里摘来了不少的菜,现在大舅哥他们家的院子也在冬天搭了架子,也种上了菜。

  家里的菜越发的多了起来,他们家里的房子不出租出去,已经渐渐的填充不少家具进去。

  到了年下单位放假,他们一家人肯定是要住过去的。

  自制的大棚里面,里面不少蔬菜和瓜果,在冬日的北方极其难得一见。

  一顿有决定意义的一餐饭,在小院里面一群大佬们,围坐在客厅,一边说话一边吃着鲜嫩清香的瓜,还有生津止渴,味道清甜的甘蔗。

  都是切好,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瓷盆内。就是甘蔗都是很小的一节,放在瓷盆中。

  近半年的各方调研,还有推断,每一位老帅都在为这个国家的百姓如何变得富裕,如何能吃饱饭在斗争,一群老帅中,还有几位和二号首长一样对经济对数字尤其敏感的老帅。

  他们留过洋,读过史书,学贯中西博古通今。还有就是他们也和一号首长一样,精下心来仔细研究过,西方国家发达的原因,已经亚洲发达国家的原因。自己国家要想富裕变强,要想做到赶超西方国家,现有的模式就必须做出改变,从一个封建社会到民主的社会。一下子做到全民共有,是不可能的。

  其中必须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过渡,小罗说的那个模式确实是最好,虽然他说的很模糊,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晰。但是最近半年,全国有名的经济学者都参与了调研参与了研究工作,每一个人在参与研究之前,都必须深入几层调研。

  只有深入到基层去调研,他们才能有资格参加研究工作。

  一致得出的意见就是,让百姓真正的当家做主。

  一份研究报告已经放在了一号首长的办公桌上。

  一个雏形的社会主义模式出炉。

  倒是和八十年代初有点像,改变很大。

  腾飞中的华夏,从此时开始积累人才积累一切原始资本。

  只是口岸没有像后面一样完全放开,许多事情一步步的来。

  坐在饭桌前,闻着桌上的菜香,郑老帅先嚷嚷开来,“哎呀,小罗做的菜还是那么香,色香味俱全,光闻味道就知道好吃,每次来都恨不得把小罗抢回家去。”

  郑老帅闻着味道,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,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到嘴里。

  每一道菜罗明亮都是用心烹饪的,即使肉是从外面买回来的,可是他为了味道好,在用空间水浸泡过,也是用这个办法,为自己打广告以及洗嫌疑。

  在座的老帅们,除了一号,就是二号首长吃罗明亮做的饭菜最多,即使如此,他依然喜欢吃罗明亮做的饭菜,只是比其他的老帅淡定一些。笑的有点高深莫测,二号首长笑而不语,看着一群老伙计暂时的放松一下,大家坐在一起聊聊过往聊聊未来,那是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。

  经济要抓,反.间.谍工作也要同步推进。各项工作一个也不能放松。

  推杯换盏之间,老帅们说的兴起,还有人在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。

  罗明亮坐在休息间都能隐约听到老帅们的声音,只是说的什么,他还是听不清楚。

  算算时间,罗明亮起身去到厨房,下了一些面条,送到餐厅,他做的菜里面,还有一钵炖着的鱼。用来拖面条吃是最好的。

  罗明亮下好面条,送了进去。他现在很多时候都会帮忙送菜进屋,几位湘省的老帅,看到罗明亮进屋,都笑着和这位小老乡打招呼。

  “各位首长,面条来了,就这样吃也可以,拖在鱼里面烫一下再吃也可以。还有蔬菜,要不要再端点过来。”

  “小罗啊,你家养的鱼味道好,今年记得给我留一条,我要过年吃。”

  万老帅可不会和小老乡客气,他吃鱼不给钱但是用东西换。

  “首长,今年鱼多,婉婉和我爹又买了几口大缸,侧门边的通道上面都上了屋梁,盖上了瓦片,里面现在摆满了鱼缸,全部养上了鱼。

  趁着首长们都在,我必须汇报一件事?”

  一号也好奇,放下筷子问道,“报告什么事,说,不许吞吞吐吐。”

  “报告各位首长,我的大舅子买了一座小宅子也在我家住的胡同里面,他家平时都住在单位,上班方便。房子就交给我们照看,我爹和婉婉就在大舅哥院子里面开了荒,种上了蔬菜。

  我爹和婉婉的意思是,明年几位老帅家的蔬菜和鱼就我家包了,但是从现在开始,蔬菜和鱼都不能再收钱。只是请各位首长出种子和鱼苗钱就行。再收钱,我爹就要打死我。

  如果各位首长愿意,就再给买几口大缸,以后每天都派人去我家拿菜就行,每个月也有一条鱼……。”

  在座的十二人听到罗明亮说他爹要打死他,都笑了起来。他们理解百姓对他们的爱戴。也可以理解。

  一号首长想了想,和二号咬了一会儿耳朵,才说到,“行,咱吃人家的嘴短,听小罗的,带了钱的等会儿都交蔬菜种子钱,鱼苗钱,没有带钱的,明天派人送来交给小罗。”

  大家都答应表示同意。

  都吃过罗家蔬菜瓜果,还有罗家养出来的鱼,鲜嫩爽滑,还有一点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,小罗家里养的鱼,一点也不腥,还有一股清香。

  上次在钓鱼台国宾馆,接待一群外国大使,就是买的罗家的鱼,每一位大使都赞不绝口。伸出大拇指表扬,说是从来没有吃过味道这么鲜美的鱼肉。

  接待他们的二号首长可是非常有面子。

  没人知道那些大使先生们的想法:华夏果然物产丰富,地大物博,什么都有。当初成为香饽饽,让各国争抢不是没有理由的。

  一群老帅们,可不会让许婉如和罗达白白出力给他们种菜养鱼,既然人家不要钱,他们也会在别的方面补偿他们。

  他们能理解罗达的想法,老罗是出于对他们的尊敬,才做出这样的决定。他们不会枉顾百姓对他们的爱戴,还有一点就是,他们也喜欢罗家种的菜,味道真的是太好了。

  不夸张的说,罗家种的蔬菜,洗干净以后生吃都非常好吃。

  老帅们欣然接受罗明亮的提议,更多的话语,他们也不会和罗明亮说。

  罗家

  罗达抱着小孙子二宝,边上还站着三个孩子,都看着斜对面的一户人家,斜对面的大院子,搬进来一户新邻居。

  看着人家一家人穿戴都不差,几辆板车上面,卸下来不少的家具还有大木箱。

  周围门口都站着不少的邻居,许婉如在屋里忙完事情,也走出来站在门口看热闹。

  在没有电脑,电视机,智能手机的年代,看热闹是唯一能消遣的娱乐活动。

  “爹,对面搬来的什么人?”看着斜对门的阵仗,许婉如好奇的问道。

  “不知道,听老沈他们几个说,是什么高级知识分子。夫妻俩都是,上半年这些文化人还胆颤心惊的,不敢露头。看看现在,他们的地位提升的很快。”罗达来了燕京以后,也私下听到不少人悄悄的议论一些政.事,他不参言,但是也知道不少。

  至少“风向”他是知道的,上半年明显气氛紧张压抑了很多,可是到了十一月,却突然放松了很多。五六月的时候,他送孙子去上学的时候,还能清楚的感受到学校的气氛怪怪的,到了十二月,孩子们快放寒假的时候,学校和去年一样,再也没有那种怪怪的感觉。

  他是否觉察到了什么,只是不问,儿子给首长做饭,他不敢多问,给儿子惹事。

  但是心里是门清,有时候和老沈他们在一起侃大山,还能听到他们偶尔说几句。

  听到公爹的话,许婉如没有接茬,在门口议论不该议论的,就是声音再小也不好。

  对面新搬来的夫妻俩,站在门口和周围的邻居打招呼,许婉如清楚的看到他们的长相。两人一看就是斯文人,彬彬有礼,落落大方。

  对面搬家还没有搬完,走进来一家五口,其中还有位即使穿着便装,从他走路的姿势依然能看出来他是位军人。就是他身边的女人也能看出来,以前或现在是军人。

  那一家人从许家门口走过的时候,特意盯着门口的门号看了看,再回头看了一眼许婉如几人。

  面带微笑,却没有停下的意思。直到走到对面,和斜对门的新邻居打招呼,“大哥大嫂。”

  周围的人才知道,他们是来找新邻居的。

  站在门口的夫妻和一家五口攀谈,等到东西都搬了进去,才跟着一起进屋。

  他们的新家,是大院的一角,也可以单独隔出来。只是现在估计不行。

  许婉如注意到那位军人对自家的关注,但是也没有太在意。

  看着新邻居一家都进去了,大家慢慢的散开来。

  许婉如带着孩子们走了进去,罗达继续在外面和几位老爷子侃大山。

  斜对门的新邻居杜家,杜广然,崔红玲夫妻俩招待妹妹杜美琴,妹夫范义诚一家人,家里的东西已经摆放好,只剩下小件的东西需要自己归置。

  今天是星期天,大人们休息,孩子们也放了寒假。

  两家人一边归置东西,一边闲聊,杜广然和妹夫在一起移动没有摆放到位的家具。

  杜广然也看到了妹夫对罗家的关注。

  “义诚,刚才你对斜对门的罗家很关注,怎么你认识?”

  “嗯,算是知道?”范义诚记忆力非常好,他记得老爹有次在信件中说过,他有一位关系非常好的晚辈,工作调进燕京后,就住在这条胡同,门牌号也是他刚才看到的那样。

  几年来,他从来没有来过,自己的地址,估计那家人也不知道。

  要不老爹信上说的人,应该会去找他。

  “嘿,怎么是算是知道?认识就认识,不认识就是不认识。”

  “是我爹认识的一位小伙子工作调进燕京,地址就是斜对门。我路过就多看了几眼。”

  “噢,原来是范叔认识的人,人品应该是过硬的。你们还是老乡,可以走动起来。”

  杜家也不是燕京本地人,不过在燕京也住了一些年,但是关系特别好的人,也不多。

  “嗯,等会儿去拜访拜访,以前在部队,离的远,不来也没啥,现在偶尔要来你们家,老乡家里也可以拜访走动起来。”

  范义诚所在的部队是燕京军区,但是驻扎地点却不在燕京。不过离燕京算是近,在定城。范义诚还有一个弟弟范义军,一个妹妹范义芸。

  都在周围的部队,也是燕.京.军.区。

  兄妹三也好些年没有回去过了,今年老爹总算是松口说来燕京过年,到时候一家人真的能真正的团聚。

  “等会儿吃完午饭,你和美琴过去一趟。”

  “会的。”

  从知道大舅哥搬家到什么胡同,他就有了这个打算。今天来的时候,他还让妻子特意准备了礼物。

  为此,他还特意打了一个长途电话给老家的堂哥,知道罗家在燕京有些什么人,准备什么礼物。

  家里有二老还有两个孩子,一个在上学,一个还小,都是男孩。

  他和妻子商量过后,给两位老人买的点心,给孩子们还买了两罐麦乳精,一包奶糖。

  柳城人只要条件允许,第一次上人家的门,都会礼品稍稍贵重点。

  杜家的厨房内,姑嫂俩在厨房里面忙碌着,客厅的大炕,也烧暖起来。孩子们还不认识周围的小伙伴们,只能在自家的炕上看书聊天。两家的孩子都不是很小的孩子,也算听话。

  吃过午饭,范义诚和杜美琴夫妻俩带着自家的三个孩子,拎着礼物起身,杜家夫妻俩也送他们到门外。

  大宝和双胞胎带着二宝在门口和小伙伴们玩闹,见到陌生人来到自家院门口,他脆声声的问道,“你们找谁?”

  杜美琴站在门口,摸摸大宝的脑袋问道,“小朋友,你家的大人在家吗?”

  “在,我爷爷奶奶和妈妈在家。你们找谁?”

  大宝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,挡在弟弟妹妹们前面。

  范义诚看着像个小士兵一样,挡在前面的大宝,他喜欢的不行。多好的孩子,他就喜欢这样的孩子,面部表情柔和了不少,笑道,“你是大宝,我找你家的爷爷奶奶,或者你家妈妈也行,快带着弟弟妹妹进去,给伯伯说一声好不好?”

  大宝瞪圆的大眼睛,眼睛眨巴眨巴,然后低声对弟弟妹妹们说,“你们进去,喊妈妈来。”

  果果让糖糖和二宝先走,他走在后面,一步三回头,望着大宝哥哥。

  走到院子中间,才扯着喉咙大喊,“姑姑,家里来客人了。”

  “好,来了。”

  在屋内做鞋的许婉如,放下手里的鞋面,穿着拖鞋走到门口,换了一双在外面穿的旧棉鞋,小跑出来。

  来到门口,看到斜对门新邻居家的客人,诧异的问道,“你们是?”

  在这样的情况下,范义诚只好自我介绍,“你好,是许婉如同志。我先介绍一下自己,我叫范义诚……”

  许婉如从他说出他的名字,就知道眼前的人是谁,范大爷的长子,据说是在燕京周边的部队。

  自家来了几年,也没有地址,也就没有去拜访。

  没想到人家先上门来了,她知道范大爷不给他们地址的原因,倒不是怕自家给他的子女添麻烦,主要是部队不是那么好去,又不在一个城市,挺麻烦的。

  刚搬来的没有多久,就给老爷子去了信,告诉他自家在燕京的地址,也对他说了,那天来燕京,一定要来家里住几天。

  自己的地址估计是老爷子给的,要不范义诚也不会大门来,既然是老爷子的儿子,她也就不能假客气,必须热情一些。

  “范大哥,范大嫂,快进屋坐,大宝带着哥哥姐姐们进屋玩,做好小主人的工作。”

  “是,妈妈。”

  大宝对着妈妈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
  四个孩子快速交换了名字和年岁,进屋找另外三个小不点玩。

  大宝他们几个小家伙睡的房间就是客厅边的另外一个房间,七个孩子挤在一个炕上,玩闹着。大宝从炕柜上搬下来瓷坛子,三个瓷坛子里面都是装的不同零嘴。

  炕柜上叠放的瓷盘擦干净以后,放上零嘴。摆在炕桌上,“哥哥姐姐们别客气,拿着吃,都是我妈妈自己做的,味道比外面买的零嘴味道好多了。”

  “谢谢。”三兄妹都被他们父母教育的很好,有礼貌还懂事。

  他们闻着香味,吃起来没想到味道更好,大宝弟弟没有吹牛,真的比外面的零嘴还要好吃,猫耳朵脆脆的,吃起来香香的。除了脆还有酥,吃起来味道比他们吃过的零嘴都要好吃。

  范家的三个孩子都在部队长大,也是很会玩的孩子。几下就和大宝几个熟悉了起来。

  外面客厅里面,许婉如给公婆介绍范义诚夫妻俩,罗家二老认识范老爷子,关系还不错,听说是他的长子,热情的不行。

  一个劲的说范老爷子人好,是自家的贵人。小四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他帮忙牵的线。没有范老爷子,也就可能没有今天的罗明亮。

  范义诚和罗达坐在一起说话,许婉如和杜美琴坐在一起说话。杜美琴在进罗家小院的时候,就四下观察过。

  院子里有两个大棚,至于里面是什么,她不知道,但是院子里面收拾的整整齐齐。客厅里面看不出来什么,反正和很多人家不一样,利索整齐。

  进门换鞋,还有准备好拖鞋。够讲究的,绝对不会因为你是客人就让你不换。

  大人孩子的拖鞋都有,门口内外都有一个鞋架,木头做的,几层高的鞋架子,上面整齐的摆放着鞋子。

  一点也不像是从农村来的,比她一个城里长大的还讲究。

  许婉如本来和杜美琴在说话,忽然想起自己前几天自己炒的南瓜子。“美琴姐,先坐一会儿,我去拿点东西。”

  “哎,去。”

  许婉如进到自己房间,用碟子端来满满一碟南瓜子,自己还到厨房拿了一根甘蔗。像是后世一样,削的干干净净,还砍成一小节一小节的,用干净的竹笸箩端来。

  “范大哥,美琴姐,吃点南瓜子和甘蔗,你们先吃,我给孩子们送点过去。”

  “小许,多谢了。”范义诚全程都是说的家乡话。

  房间里面,几个孩子说的正兴起,大宝见妈妈进来,看见妈妈端来的东西,小帮手帮忙移动炕桌上的零嘴。

  客厅里面,范义诚听着老爷子说起老家的近况。他好多年都没有回去过,对于家乡的一切都知之甚少,也非常愿意听。

  黄幺妹坐在一边继续纳她的鞋底子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山.小可怜.山:拜托大家给点评论和营养液呗!要是顺带收藏下山山下本接档文就最好了《我有金手指[快穿]》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